- 熱門
- A~G
- H~L
- M~T
- U~Z
用AI偽造商品毀損圖惡意退款違法嗎?
用AI偽造商品毀損圖惡意退款違法嗎?
消費者通過AI將完好商品偽造成“破損”“發(fā)霉”狀態(tài)并申請退款,本質是虛構事實騙取財物。
根據《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此類行為具有主觀欺詐故意,客觀上導致商家陷入錯誤認識并遭受財產損失,構成民事欺詐。商家有權通過訴訟或仲裁請求撤銷退款行為,并要求賠償運費、貨值等實際損失。
消費者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偽造圖片騙取貨款但未達刑事立案標準(3000元),則可能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
虛構事實騙取公私財物的,可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當偽造退款行為達到“數額較大”(3000元至1萬元以上)或多次實施(兩年內三次以上),則可能構成《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guī)定的詐騙罪。司法實踐中,法院會綜合考量行為次數、涉案金額及主觀惡性。
AI編造虛假險情擺拍傳謠構成犯罪嗎?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編造虛假險情、災情并在網絡傳播,擾亂公共秩序的,可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罰款。
虛假險情信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則可能觸犯《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第二款。
該條款規(guī)定,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并在信息網絡傳播,或明知是虛假信息仍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某公司利用AI批量生成20余條虛假災情視頻,累計播放量超167萬次,導致多地政府部門啟動應急響應,最終兩名負責人被以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一個月,緩刑一年六個月。
實踐中,法院通常從傳播范圍、危害后果及社會影響三方面判定是否“嚴重擾亂社會秩序”。
某地法院審理的案件中,被告人編造“地震預警”信息并傳播,導致數千名居民離家避險、學校停課,當地政府耗費大量資源辟謠,最終被認定構成犯罪。
-
近日,杭州市民李先生在某餐廳就餐時,從炒茄子中吃出兩顆疑似假牙套的異物,要求餐廳依據《食品安全法》進行十倍賠償,而餐廳以后廚員工未佩戴假牙套為由拒絕,并報警要求溯源調查。下面小編為您帶來更多詳細介紹。...時間:2025.09.19
-
隨著外賣行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糾紛日益增多。女子點的外賣蒸蛋上被寫侮辱字母引發(fā)社會熱議,同時被外賣商家辱罵是否可以要求賠償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這些事件不僅關乎消費者的人格尊嚴,更涉及法律層面的侵權責任認定與賠償機制。...時間:2025.09.11
-
食品安全關乎公眾健康與市場秩序。長沙某蛋糕店因使用過期近9個月的原料制作蛋糕引發(fā)社會關注。此類事件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更觸碰法律紅線。下面小編將從法律層面解析蛋糕店銷售過期食品的賠償標準與行政處罰依據,為消費者維權與經營者合規(guī)提供指引。...時間:2025.09.03
-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fā)展,好評返現已成為商家常見的營銷手段。這種行為不僅扭曲了市場評價的真實性,更涉嫌違反法律法規(guī)。下面小編將從法律層面解析好評返現的違法性認定、行政處罰標準,以及消費者未獲返現時的權益救濟路徑,為市場主體提供合規(guī)指引。...時間:2025.09.02
-
餐飲行業(yè)作為民生消費的核心領域,其衛(wèi)生安全直接關乎公眾健康與社會穩(wěn)定。下面小編將圍繞空調水泡雞蛋等典型衛(wèi)生違規(guī)行為的法律定性,結合最新執(zhí)法標準與投訴救濟機制詳細解析,為餐飲從業(yè)者與消費者提供法律指引。...時間:2025.09.02
-
隨著線上購物的迅猛發(fā)展,我國無理由退換貨制度在運費承擔與期限計算方面進一步細化。下面小編結合法律條文與司法實踐,系統(tǒng)梳理運費責任劃分規(guī)則及7天期限的起算標準,為消費者與經營者提供明確指引。...時間:2025.09.01
-
三亞半山半島洲際度假酒店因浴缸排水口出現紅線蟲引發(fā)輿論關注。酒店因衛(wèi)生保潔疏漏導致游客住宿體驗受損,最終在監(jiān)管部門介入下向游客作出解釋并給予補償。下面小編詳細解析酒店浴缸出現紅線蟲是否可索賠及如何有效維權兩大核心問題,為消費者提供行動指南。...時間:2025.08.28
-
近年來,多地出現針對商家的集中性投訴舉報現象,引發(fā)社會對職業(yè)索賠合法性的質疑,以及職業(yè)打假人索賠行為是否構成敲詐的爭議。下面小編將從多個維度,系統(tǒng)分析職業(yè)索賠的合法性邊界,以及職業(yè)打假人索賠行為是否構成敲詐的核心判定標準。...時間:2025.08.28
-
近日,一則機票跨平臺價差的消息引發(fā)熱議。消費者黃先生在一購票APP上花費3129元購買機票后,在另一售票平臺上發(fā)現相同機票僅賣570元,價差達到2559元。下面小編為您帶來更多相關法律問題的解答與分析。...時間:2025.08.27
-
深夜獨居時遭遇門鎖故障,被開鎖師傅以技術費、上門費等名義索要高額費用的情況屢見不鮮。多地曝光開鎖行業(yè)亂象,部分商家通過模糊報價、誘導消費、強制交易等手段侵害消費者權益。面對此類糾紛,消費者如何依法維權?開鎖服務中的服務費、上門費是否合法?...時間:2025.08.26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