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
- A~G
- H~L
- M~T
- U~Z
民事行為能力年齡是怎樣劃分的?
民事行為能力年齡是怎樣劃分的?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均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其民事法律行為需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8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他們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其他民事活動則需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經(jīng)其同意、追認。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8周歲以上的自然人,以及16周歲以上并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未成年人,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他們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胎兒在涉及遺產(chǎn)繼承、接受贈予等權(quán)益時,視為具有民事權(quán)利能力。對于因疾病或事故導致行為能力變化的成年人,法院可依申請重新認定其行為能力狀態(tài),并在健康狀況恢復后撤銷原認定。
精神病患者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嗎?
精神病患者是否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需同時滿足醫(yī)學要件(確診精神疾病)和法學要件(喪失行為辨認能力)。例如,精神分裂癥患者若無法理解借貸合同的權(quán)利義務關系,其簽訂合同的行為無效。司法實踐中,需通過專業(yè)機構(gòu)評估患者對特定行為的認知能力。
精神病患者的民事行為能力需經(jīng)司法精神病鑒定程序確認。利害關系人或相關組織(如居委會、醫(yī)療機構(gòu))可向基層法院申請行為能力認定,法院依據(jù)鑒定結(jié)果作出判決。被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后,其監(jiān)護職責由配偶、父母或其他近親屬承擔。
患者經(jīng)治療后若精神狀況改善,本人或利害關系人可申請法院重新認定行為能力狀態(tài)?;謴推诨颊呖杀徽{(diào)整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允許實施與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行為。對于間歇性精神病患者,其在精神正常期間實施的民事行為具有法律效力。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