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
- A~G
- H~L
- M~T
- U~Z
造謠瀏覽量超多少可以構成法律影響?
造謠炒作博取流量犯啥罪違法嗎?
根據《刑法》與《治安管理處罰法》,造謠行為可能面臨雙重法律后果。
若編造虛假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并在信息網絡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構成《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的“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
若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jié)嚴重的,則觸犯《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誹謗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此外,《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明確,散布謠言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至十日拘留,可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罰款。
司法實踐中,“情節(jié)嚴重”的認定標準嚴格。
依《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五千次以上,或被轉發(fā)次數達五百次以上的,即構成“情節(jié)嚴重”。
若謠言導致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后果,或行為人兩年內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再次實施的,無論流量是否達標,均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
造謠瀏覽量超多少可以構成法律影響?
網絡謠言的傳播范圍是法律定責的關鍵指標。
最高法司法解釋明確,同一虛假信息被點擊、瀏覽五千次或轉發(fā)五百次,即可觸發(fā)刑事追責。這一標準基于網絡傳播規(guī)律與技術論證,扣除被害人自行點擊及網站管理必要操作后的“實際”數據為準。
注意,流量并非唯一判定標準。
若謠言內容涉及公共安全(如虛構疫情、警情),或引發(fā)群體性事件、民族宗教沖突等嚴重后果,即使未達五千次點擊或五百次轉發(fā),仍可能被認定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從而適用更嚴厲的刑事處罰。
網絡時代,流量成為某些人謀取私利的工具,但法律的紅線不容逾越。從《刑法》的三年到七年有期徒刑,到《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拘留與罰款,再到司法解釋對流量的量化約束,我國已構建起全方位的網絡謠言治理體系。對造謠者而言,博取流量的代價可能是自由與聲譽的雙重喪失;對公眾而言,辨別信息真?zhèn)?、不傳謠不信謠,則是維護清朗網絡空間的基本責任。
-
被網絡造謠后報網警是非常有用的,警方會依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調查處理,維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同時,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每個人都應自覺遵守法律法規(guī),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維護網絡空間的清朗和秩序。法頭條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將在下文中告訴大家“網警報警”的相關問題。...時間:2025.04.08
-
網絡造謠是一種嚴重的違法行為,不僅侵犯了個人的名譽權,還可能對社會秩序造成不良影響。對于網絡造謠詆毀個人的行為,如果情節(jié)嚴重且有充分證據支持,是可以立案追究刑事責任的。法頭條在本文將為您介紹“網絡造謠屬于什么罪?”的相關情況,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時間:2024.12.30
-
網絡造謠行為嚴重損害了個人和組織的名譽,擾亂了社會秩序,必須依法予以嚴厲打擊。公眾在使用網絡時,應遵守法律法規(guī),不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共同維護網絡環(huán)境的健康和安全。法頭條在本文將為您介紹“網絡造謠應當承擔什么刑事責任?”的相關情況,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時間:2024.12.30
-
一般來說,流言蜚語雖然不像具體傷害行為會造成身體上的受傷,但可能會對當事人的精神或心理上造成較大的傷害。這其中還包含了多種不同的內容,如果有想要了解的,下面就可以跟隨法頭條小編來一探究竟吧。...時間:2023.10.2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